第216章 信心十足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小说旗 www.xs7.info,最快更新帝国争霸最新章节!
在4个战场中,西南才是主战场。
当然,不是说丁镇南在这边坐镇指挥,就得以这边为主。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说。也就是,因为西南战场非常的重要,所以才让丁镇那在此坐镇指挥。
这里,跟战后在梵炎洋方向的战略部署有直接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在几十年前,特别是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帝国在南方次大陆方向的扩张行动主要是通过地面交通线进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横穿了整个东南半岛,一直延伸到云雾江河口的西南铁路。
采用这套战略,在根本上其实跟实力有关,或者说受到实力限制。
别看在陈炳勋时代,帝国海军一举击败不可一世的布兰皇家海军,夺得梵炎洋霸权,但是论家底,帝国海军算不上雄厚,哪怕此后飞速发展几十年,也很难有效牢固的控制梵炎洋周边地区。
可见,正是因为海军跟不上,才不得不在地面上做文章。
毕竟,相对于需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来打造的海军,扩充陆军的难度明显要低得多。关键是,帝国已经战胜了地面头号劲敌,也就是骆沙帝国,帝国陆军得到了锻炼,也不存在无兵可用的问题。
当然,这种局面仅持续到第一次全球大战爆发。
等帝国海军再次称霸梵炎洋,帝国的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扩张行动自然不再需要依靠地面交通线。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的几十年,帝国打造出了环绕梵炎洋,由军事基地支撑起来,集进攻与防御于一体的“珍珠链”军事战略体系。关键是,主角不再是陆军,而是变成了海军与陆战队,核心地区也由东南半岛转到了梵炎洋的北岸,尤其是能够为舰队提供服务的大型港口城市。
其中,巴铁南部的卡拉港是西北梵炎洋的头号战略据点。
说得直接一点,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一直把卡拉港当成控制穆阿海,以及扼守波沙湾的桥头堡。
在波伊战争中,卡拉港还是最主要的转运中心。
巅峰时期,只是驻扎在当地的帝国军人就超过了50万。
即便在波伊战争结束后,帝国进入到战略收缩阶段,而且获得波沙湾南岸产油国的全力支持,能就近部署作战部队,卡拉港的地位受到了影响,但是为了控制南方次大陆,为巴铁提供支持,帝国并没降低对卡拉港的重视程度,仍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把卡拉港打造成地区军事要塞。
做为配套,还顺带扩建了西边的瓜港。
准确的说,其实是把一座小鱼港打造成现代化军港。
虽然瓜港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至少都还要持续10多年,但是在首期工程全部竣工之后,已经能为万吨级战舰提供全套后勤保障,而且锚泊区的平均水深超过10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让航母进泊。
卡拉港与瓜港,共同组成了穆阿海北岸堡垒群。
从地理位置看,瓜港其实就是卡拉港的大后方,部署在此的部队承担着为卡拉港提供掩护的重任。
此外,还能分散敌人的打击力量。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梵罗国打算封锁巴铁,除了得摧毁与封锁卡拉港,还得把瓜港也算进去。
要说的话,攻击瓜港的难度要大得多,即瓜港离得更远。
站在梵罗国的立场来看,如果没办法保证一举摧毁瓜港,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未必会把矛头对准卡拉港。在没法摧毁巴铁港口的情况下,就只能采取其他打击手段,必然会导致作战难度提高。
关键就在这里。
如果无法保证通过进攻在该方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全切断通往巴铁的海运航线,那么在计划阶段,梵罗当局很有可能放弃该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兵力用来加强防御,由主动转为被动。
这就是西南战场的价值所在。
帝国用了几十年打造巴铁南部滨海地区的战略防线,哪怕算不上固若金汤,也很难轻易攻克。相对的,在边境线的对面,梵罗国西部地区是一望无垠的戈壁荒漠,即南方次大陆面积最大的梵罗沙漠,而继续往东则是中央高原。就军事层面而言,也就是沿海平原地区较为繁华,主要是没有天险可守。
可见,梵罗国在该方向只需要加强沿海平原的防御部署,就能够依靠天险,特别是宽度在1000千米左右的梵罗沙漠挡住来自西边的强敌,不存在为了守卫西部沿海地区,投入太多兵力的需求。
至于发动两栖登陆,更是在做白日梦。
正是如此,就算梵罗国的头号大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的孟卖就在这边,梵罗国也没在邻近巴铁的边境地区部署重兵。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尤其是波伊战争之后,梵罗国就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以首都为核心的西北地区,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兵力一直在减少,而守卫西海岸的主力是不成气候的海军。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国早已放弃在西部地区发动战略进攻的计划,最多会承担佯攻任务。
在根本上,在该方向以防御为主,而且主要防御战术是以空间换时间。
要说的话,梵罗国上下全都认为,凭借巨大的战略纵深,只需动用较少的兵力就能粉碎敌人在该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关键还有,在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之后,还可以顺势发起反击!
正是如此,在本土西部地区,梵罗陆军部署的兵力还不到30万,有三分之二,也就是大约20万部署在后方,仅有7个步兵师部署在边境防线上,而且这些步兵部队的战备状态都很糟糕。
在性质上,差不多就是边境卫戍部队,纯粹的步兵!
要命的是,主力部队的驻地到边境的距离大多超过500千米,交通条件也极为糟糕,基本上不具备进行快速战场机动的能力。
其实,梵罗陆军本身就缺乏战场机动能力。
虽然装备了数千辆主战坦克,还有数量众多的步兵战车,精锐的装甲部队全都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极为落后,主力部队基本都是按驻地进行防御部署,并且严重缺乏进行长途行军必须的设备,比如载重量在50吨以上的半拖挂重型卡车,铁路就更加不用多说。
这意味着,坦克战车只能执行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
毫无疑问,对任何一支陆军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
先不说坦克战车的行走系统,也就是履带的维护与保养,只是后勤保障就能让长途行军变成苦难之旅。拿燃油来说,就算是在公路上开进,1辆50吨级主战坦克的百千米油耗在400到600升之间,而使用半拖挂车运载,百千米油耗在100升左右,前者的油耗至少是后者的4倍。因为存在野战行军的可能,而且野战行军的油耗更高,所以实际消耗的燃油比理论结果还要多。
正是如此,不管是帝国陆军,还是纽兰陆军与迢曼陆军,都采购了大量半拖挂卡车。
此外,在帝国国内,载重量在50吨以上,能够在进行简单改造之后,用来运载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的半拖挂卡车,大约有400万辆,如果把载重要求降低到30吨,载重卡车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台。
在梵罗国,除摩托之外的机动车总共才2000万台。
按不完全统计,载重超过5吨的卡车,梵罗国总共都还没有100万台,而且很多是数十年之前的产物。
因为缺乏载重卡车,所以梵罗陆军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战场机动能力。
换个角度,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与战术思想才会如此的老旧!
至于步兵部队,连机械化都没有实现,拿什么谈机动能力呢?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梵罗陆军所依托的“大纵深防御战略”不过是个幌子,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
“大纵深防御战略”的精髓,显然不在字面上,而是实施防御的具体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在依靠梯次部署的防御阵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在消耗掉敌人的进攻锐气之后,出动部署在防线后方的预备队,发起犀利的反击,通过快速穿插围歼陷于阵地苦战之中的敌军。
具备强大战场机动能力的预备队才是“大纵深防御战略”的关键力量。
显然,梵罗陆军缺少的就是进行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丁镇南看重的地方,并且坚持在巴铁南部地区用兵,把该方向当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突破梵罗军队的边境防线,而且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让进攻部队保持足够快的推进速度,就有很大的把握抢在梵罗陆军完成部署调整之前,实现大纵深突破。
只是,进攻方也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后勤保障难以跟上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按照新军事学说进行军事改革的意义所在。
按照传统军事理论,比如机械化时代的闪击战理论,进攻肯定得依托道路,而且最好是铁路,装甲部队必须沿道路推进,充分利用道路提供的运输能力,因此进攻与防御全都围绕着交通线进行。
要说的话,离开了道路,机械化部队就没法打仗了。
由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在不依托,或者尽量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线,从而让部队获得更大的战术灵活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
如果能在任何地点发起进攻,进攻方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受到兵力限制,在防线拉长之后,防御方必然要面对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法照顾到每个地点。
至于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对后勤保障的依赖。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没有在兵力上做文章,而且坚持让参战部队进行编制调整,通过减少主战装备来提高机动能力。
具体而言,也就是以空中突击为主要进攻方式。
为此,只是增派给第7装甲师的通用运输直升机就超过了500架,而且最终很可能会达到800架。
不过,关键其实是进攻战术。
要说的话,这也是难点所在。
完全依靠陆军,以及空军战术航空兵,哪怕拥有足够多的直升机,也没办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随着进攻部队向前推进,补给线延长,直升机的运输效率必然会降低。
在达到极限后,进攻将难以为继。
到时,还是得寻找与依靠其他的运输手段。
地面交通条件恶劣,那么能够依托的就只有海运了。
正是如此,才要设置第四个战场,而且由海军担纲。
按照丁镇南的意思,也就是让海军在梵罗国西海岸发动几次登陆作战,夺取几座吞吐能力不算太小的港口,或者安排工程兵在合适的海岸线上搭建码头,以此大幅度缩短后勤保障线的长度。
当然,夺取的港口也是前进据点。
为此,地面进攻就得以沿海平原地区为主,特别是在突破了边境防线,在向纵深推进的时候。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坚持安排陆战队参战。
要说的话,在来到巴铁之后,丁镇南为进攻所做的一切准备全都与此有关。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安排产生了一个附带结果。
按照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周涌涛已经安排白华伟去斯兰,担任梵炎洋舰队司令,并且兼任南方战场总指挥。
也就是说,负责南方战场的是白华伟!
因为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得交接跟接替的指挥官交接,所以白华伟最快能在年底赴任,而且帝国海军也要到年底,才能够向梵炎洋增派舰队。至于丁镇南最想获得的陆战队,肯定能在11月上旬部署到位。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正是如此,在回到卡拉港的当天,也就是收到作战方案之后,丁镇南就把发动进攻的时间订在11月10日。
不过,这并不是说,战斗要到那一刻才会打响。
其实,地面战争早就打响了。
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梵罗国就发动了突然袭击,而且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都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
只是,随后的战斗表明,梵罗国抢先发动进攻,主要是为了获得纽兰共和国的援助。
关键就是,梵罗军队在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之后,不但没继续推进,反到把主力部队撤了回去。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可能潇洒的搭乘专机回帝都参加军事会议。
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梵罗军对的羸弱表现,让丁镇那有了十足的信心!
在4个战场中,西南才是主战场。
当然,不是说丁镇南在这边坐镇指挥,就得以这边为主。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说。也就是,因为西南战场非常的重要,所以才让丁镇那在此坐镇指挥。
这里,跟战后在梵炎洋方向的战略部署有直接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在几十年前,特别是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帝国在南方次大陆方向的扩张行动主要是通过地面交通线进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横穿了整个东南半岛,一直延伸到云雾江河口的西南铁路。
采用这套战略,在根本上其实跟实力有关,或者说受到实力限制。
别看在陈炳勋时代,帝国海军一举击败不可一世的布兰皇家海军,夺得梵炎洋霸权,但是论家底,帝国海军算不上雄厚,哪怕此后飞速发展几十年,也很难有效牢固的控制梵炎洋周边地区。
可见,正是因为海军跟不上,才不得不在地面上做文章。
毕竟,相对于需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来打造的海军,扩充陆军的难度明显要低得多。关键是,帝国已经战胜了地面头号劲敌,也就是骆沙帝国,帝国陆军得到了锻炼,也不存在无兵可用的问题。
当然,这种局面仅持续到第一次全球大战爆发。
等帝国海军再次称霸梵炎洋,帝国的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扩张行动自然不再需要依靠地面交通线。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的几十年,帝国打造出了环绕梵炎洋,由军事基地支撑起来,集进攻与防御于一体的“珍珠链”军事战略体系。关键是,主角不再是陆军,而是变成了海军与陆战队,核心地区也由东南半岛转到了梵炎洋的北岸,尤其是能够为舰队提供服务的大型港口城市。
其中,巴铁南部的卡拉港是西北梵炎洋的头号战略据点。
说得直接一点,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一直把卡拉港当成控制穆阿海,以及扼守波沙湾的桥头堡。
在波伊战争中,卡拉港还是最主要的转运中心。
巅峰时期,只是驻扎在当地的帝国军人就超过了50万。
即便在波伊战争结束后,帝国进入到战略收缩阶段,而且获得波沙湾南岸产油国的全力支持,能就近部署作战部队,卡拉港的地位受到了影响,但是为了控制南方次大陆,为巴铁提供支持,帝国并没降低对卡拉港的重视程度,仍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把卡拉港打造成地区军事要塞。
做为配套,还顺带扩建了西边的瓜港。
准确的说,其实是把一座小鱼港打造成现代化军港。
虽然瓜港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至少都还要持续10多年,但是在首期工程全部竣工之后,已经能为万吨级战舰提供全套后勤保障,而且锚泊区的平均水深超过10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让航母进泊。
卡拉港与瓜港,共同组成了穆阿海北岸堡垒群。
从地理位置看,瓜港其实就是卡拉港的大后方,部署在此的部队承担着为卡拉港提供掩护的重任。
此外,还能分散敌人的打击力量。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梵罗国打算封锁巴铁,除了得摧毁与封锁卡拉港,还得把瓜港也算进去。
要说的话,攻击瓜港的难度要大得多,即瓜港离得更远。
站在梵罗国的立场来看,如果没办法保证一举摧毁瓜港,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未必会把矛头对准卡拉港。在没法摧毁巴铁港口的情况下,就只能采取其他打击手段,必然会导致作战难度提高。
关键就在这里。
如果无法保证通过进攻在该方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全切断通往巴铁的海运航线,那么在计划阶段,梵罗当局很有可能放弃该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兵力用来加强防御,由主动转为被动。
这就是西南战场的价值所在。
帝国用了几十年打造巴铁南部滨海地区的战略防线,哪怕算不上固若金汤,也很难轻易攻克。相对的,在边境线的对面,梵罗国西部地区是一望无垠的戈壁荒漠,即南方次大陆面积最大的梵罗沙漠,而继续往东则是中央高原。就军事层面而言,也就是沿海平原地区较为繁华,主要是没有天险可守。
可见,梵罗国在该方向只需要加强沿海平原的防御部署,就能够依靠天险,特别是宽度在1000千米左右的梵罗沙漠挡住来自西边的强敌,不存在为了守卫西部沿海地区,投入太多兵力的需求。
至于发动两栖登陆,更是在做白日梦。
正是如此,就算梵罗国的头号大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的孟卖就在这边,梵罗国也没在邻近巴铁的边境地区部署重兵。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尤其是波伊战争之后,梵罗国就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以首都为核心的西北地区,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兵力一直在减少,而守卫西海岸的主力是不成气候的海军。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国早已放弃在西部地区发动战略进攻的计划,最多会承担佯攻任务。
在根本上,在该方向以防御为主,而且主要防御战术是以空间换时间。
要说的话,梵罗国上下全都认为,凭借巨大的战略纵深,只需动用较少的兵力就能粉碎敌人在该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关键还有,在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之后,还可以顺势发起反击!
正是如此,在本土西部地区,梵罗陆军部署的兵力还不到30万,有三分之二,也就是大约20万部署在后方,仅有7个步兵师部署在边境防线上,而且这些步兵部队的战备状态都很糟糕。
在性质上,差不多就是边境卫戍部队,纯粹的步兵!
要命的是,主力部队的驻地到边境的距离大多超过500千米,交通条件也极为糟糕,基本上不具备进行快速战场机动的能力。
其实,梵罗陆军本身就缺乏战场机动能力。
虽然装备了数千辆主战坦克,还有数量众多的步兵战车,精锐的装甲部队全都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极为落后,主力部队基本都是按驻地进行防御部署,并且严重缺乏进行长途行军必须的设备,比如载重量在50吨以上的半拖挂重型卡车,铁路就更加不用多说。
这意味着,坦克战车只能执行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
毫无疑问,对任何一支陆军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
先不说坦克战车的行走系统,也就是履带的维护与保养,只是后勤保障就能让长途行军变成苦难之旅。拿燃油来说,就算是在公路上开进,1辆50吨级主战坦克的百千米油耗在400到600升之间,而使用半拖挂车运载,百千米油耗在100升左右,前者的油耗至少是后者的4倍。因为存在野战行军的可能,而且野战行军的油耗更高,所以实际消耗的燃油比理论结果还要多。
正是如此,不管是帝国陆军,还是纽兰陆军与迢曼陆军,都采购了大量半拖挂卡车。
此外,在帝国国内,载重量在50吨以上,能够在进行简单改造之后,用来运载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的半拖挂卡车,大约有400万辆,如果把载重要求降低到30吨,载重卡车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台。
在梵罗国,除摩托之外的机动车总共才2000万台。
按不完全统计,载重超过5吨的卡车,梵罗国总共都还没有100万台,而且很多是数十年之前的产物。
因为缺乏载重卡车,所以梵罗陆军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战场机动能力。
换个角度,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与战术思想才会如此的老旧!
至于步兵部队,连机械化都没有实现,拿什么谈机动能力呢?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梵罗陆军所依托的“大纵深防御战略”不过是个幌子,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
“大纵深防御战略”的精髓,显然不在字面上,而是实施防御的具体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在依靠梯次部署的防御阵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在消耗掉敌人的进攻锐气之后,出动部署在防线后方的预备队,发起犀利的反击,通过快速穿插围歼陷于阵地苦战之中的敌军。
具备强大战场机动能力的预备队才是“大纵深防御战略”的关键力量。
显然,梵罗陆军缺少的就是进行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丁镇南看重的地方,并且坚持在巴铁南部地区用兵,把该方向当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突破梵罗军队的边境防线,而且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让进攻部队保持足够快的推进速度,就有很大的把握抢在梵罗陆军完成部署调整之前,实现大纵深突破。
只是,进攻方也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后勤保障难以跟上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按照新军事学说进行军事改革的意义所在。
按照传统军事理论,比如机械化时代的闪击战理论,进攻肯定得依托道路,而且最好是铁路,装甲部队必须沿道路推进,充分利用道路提供的运输能力,因此进攻与防御全都围绕着交通线进行。
要说的话,离开了道路,机械化部队就没法打仗了。
由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在不依托,或者尽量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线,从而让部队获得更大的战术灵活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
如果能在任何地点发起进攻,进攻方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受到兵力限制,在防线拉长之后,防御方必然要面对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法照顾到每个地点。
至于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对后勤保障的依赖。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没有在兵力上做文章,而且坚持让参战部队进行编制调整,通过减少主战装备来提高机动能力。
具体而言,也就是以空中突击为主要进攻方式。
为此,只是增派给第7装甲师的通用运输直升机就超过了500架,而且最终很可能会达到800架。
不过,关键其实是进攻战术。
要说的话,这也是难点所在。
完全依靠陆军,以及空军战术航空兵,哪怕拥有足够多的直升机,也没办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随着进攻部队向前推进,补给线延长,直升机的运输效率必然会降低。
在达到极限后,进攻将难以为继。
到时,还是得寻找与依靠其他的运输手段。
地面交通条件恶劣,那么能够依托的就只有海运了。
正是如此,才要设置第四个战场,而且由海军担纲。
按照丁镇南的意思,也就是让海军在梵罗国西海岸发动几次登陆作战,夺取几座吞吐能力不算太小的港口,或者安排工程兵在合适的海岸线上搭建码头,以此大幅度缩短后勤保障线的长度。
当然,夺取的港口也是前进据点。
为此,地面进攻就得以沿海平原地区为主,特别是在突破了边境防线,在向纵深推进的时候。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坚持安排陆战队参战。
要说的话,在来到巴铁之后,丁镇南为进攻所做的一切准备全都与此有关。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安排产生了一个附带结果。
按照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周涌涛已经安排白华伟去斯兰,担任梵炎洋舰队司令,并且兼任南方战场总指挥。
也就是说,负责南方战场的是白华伟!
因为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得交接跟接替的指挥官交接,所以白华伟最快能在年底赴任,而且帝国海军也要到年底,才能够向梵炎洋增派舰队。至于丁镇南最想获得的陆战队,肯定能在11月上旬部署到位。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正是如此,在回到卡拉港的当天,也就是收到作战方案之后,丁镇南就把发动进攻的时间订在11月10日。
不过,这并不是说,战斗要到那一刻才会打响。
其实,地面战争早就打响了。
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梵罗国就发动了突然袭击,而且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都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
只是,随后的战斗表明,梵罗国抢先发动进攻,主要是为了获得纽兰共和国的援助。
关键就是,梵罗军队在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之后,不但没继续推进,反到把主力部队撤了回去。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可能潇洒的搭乘专机回帝都参加军事会议。
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梵罗军对的羸弱表现,让丁镇那有了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