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各取所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小说旗 www.xs7.info,最快更新帝国争霸最新章节!
因为要去伊堡走马上任,还得会见巴军的高级将领,商讨解决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所以在当天晚上,准确说是28日凌晨,李天凌搭上去伊堡的专机,没在卡拉港逗留。
其实,李天凌直到离开,都没有跟丁镇南单独交流。
至于丁镇南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见面之后,其实是在回到前线司令部,商讨作战行动的时候,李天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航空兵是地面部队的翅膀与守护神,因此在整个作战行动当中,航空兵将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司令部下达的命令。
言外之意,也就是听从丁镇南的调度。
显然,丁镇南之前做的安排,也就是让刘尊山单独找李天凌,明显是多此一举。
关键就是,李天凌并非空手而来。
在11月10日之前,至少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1500架作战飞机,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在巴铁。
这些作战飞机,大部分来自西北战场,包括3个王牌航空队。
“王牌”这个称呼,其实是战时独有。按照传统的定义,只有取得的战果5倍于所装备的作战飞机的总量,才能获得“王牌”的头衔。只是在扩大到攻击机部队,以及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数量迅速增加之后,评定的标准不再限于空战战果,陆军的主战装备与海军的舰艇全都算了进去。
没有改变的是,王牌部队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外,这是3个航空队,而不是航空联队。
其实,“航空队”也是战时编制。
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最大的战术单位就是航空联队,往上是隶属战区司令部的管理机构,以及空军司令部直接管辖的几个兵种司令部。只有在战时,才会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航空队。
严格的说,航空队并不是单一性质的作战编制。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航空队与航空联队最大的差别,至于配备作战飞机的数量,也就是规模,反到不是很明显。
毕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航空联队的兵力规模也能扩大数倍,甚至十数倍。
为了便于管理,减轻维护保养的负担,航空联队往往按作战任务划分,装备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战斗机、攻击机与特种支援飞机来划分航空联队。
这种编制体系,也反过来对帝国空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战-10”与“战-11”。
前面就已提到,“战-11”的研制时间早于“战-10”,而且从一开始就被帝国空军当成主力战斗机看待。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战-10”是“战-11”的单发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10”在立项之初,被空军当成“战-11”的替代品对待,也可以看成是“战-11”的备胎。
关键就是,在招标的时候没有规定“战-10”必须是单发轻型战斗机。
在7个候选机型中,有4个采用双发布局,而且其中2个是重型战斗机,另外2个是中型战斗机。在3个单发布局方案当中,有1个是采用中等推力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由此也不难看出,采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其实就只有2个方案,而且这2个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欢迎。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一向就不喜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战斗机。
结果就是,竞标厂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在最后,还是选择了配备单台大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方案。
关键就是,在“战-10”选型结束之前,“战-11”的设计方案通过空军的审核,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到这个时候,帝国空军才突然变卦,要求“战-10”采用为“战-11”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
显然,此举就是为了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
正是如此,在“战-10”与“战-11”大规模量产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正式进入到混编时代。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一直有“轻重”之分,也就是常说的轻型战斗机联队与重型战斗机联队。采用这种编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时期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几乎没有共同点,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资与设备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员也要掌握两套不同的保障体系。
受此影响,帝国空军还在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以轻型战斗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可见,把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战斗机编在一起,不但无法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即便需要混编,也是按机型组建大队,从而让后勤保障分开进行。
也就是“战-10”与“战-11”的出现,让战斗机混编成为了可能。
当然,实战也证明,在不对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按作战需要将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编在一起,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让两种不同的作战平台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是,在实战当中,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的编制体系,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战使用较为单一,缺少战术灵活性,在遇到复杂任务需求的时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战部队。
这个问题,在大陆战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个联队的百余架作战飞机,结果因为编制的限制,得安排2个联队,甚至是3个联队。
其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帝国空军才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了航空队。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队里,会根据作战需求,编入数量不等的任务分队,并且在任务分队下面设置大队。虽然大部分时候,1支分队就只有2个大队,甚至是1个大队,但是一般不会对任务分队的数量做严格限制,因此在编制规模与具体编成上,航空队其实是非常的灵活。
关键还有,这种“灵活”可以根据部署地点与任务性质进行调整。
比如1支航空队在波沙湾作战的时候,配备500架作战飞机,有400架攻击机,而在转移到西北战区,参与大陆战场方向上的战斗时,作战飞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击机的数量却减少到200架。
做这样的调整,也就只是对任务分队进行重新编组。
当然,在这一套编制体系内,核心不再是作战飞机,而是以指挥机构为首的地面保障与支援体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队里,都有一支独立的保障队伍。
该队伍的任务,不是为作战飞机提供服务,而是为人员提供服务,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础设施,并且在任务期间为其他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还要承担空队的安全保卫工作。
显然,航空队这种编制体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强,航空队的战斗力就有多强。
要说的话,以后勤为本也正是现代战争的特色。
其实,航空队这种灵活的编制体系跟“远征混成联队”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是规模更大。
帝国空军当初组建“远征混成联队”,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战体系。
虽然在“远征混成联队”里面编入了战略轰炸机,而在航空队,依然以战术飞机与支援飞机为主,暂时没有编入战略轰炸机,但是就整个体系而言,把战略轰炸机编入航空队并无难度可言。
此前,帝国空军不过是欠缺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的理由。
在大陆战场上,战略轰炸主要针对战线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间的高价值军事目标,而且轰炸机主要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需要突破敌方防空网的需求,一般都是临时安排该方向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没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毕竟这会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难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陆,情况就不一样了。
针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特别是战争初期,针对的大多是浅纵深目标,尤其是高价值的军事目标。
关键还有,空军的巡航导弹一直都不够用,因此在对付浅纵深目标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或者是精确制导炸弹,轰炸机得在较近的距离上投弹,也就需要提供更加严密的保护。
当然,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协同作战的效率。
比如,在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不但需要安排战斗机护航,还得派电子攻击机压制敌人的警戒雷达,甚至要出动防空压制战斗机对付敌人的防空系统,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轰炸机的战损率。
如果频繁的动用轰炸机执行浅纵深打击任务,就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李天凌来南方次大陆的一个任务,即在这边搞实验,探索让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协同作战的可能。
虽然李天凌没有说,但是丁镇南知道,他这么积极,肯定有别的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空军的内部矛盾。
从李云翔开始,帝国空军就一直以战略航空兵为主,还始终以“战略打击能力”为头号卖点。事实上,这也是向帝国海军叫板的主要筹码,即帝国空军是在帝国海军之外,唯一能对敌国实施战略打击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秉承以战略航空兵为主的发展线路,帝国空军才有现在的规模。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轰炸机性能的提升,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愈发强大,并且全面超越了海军。
可问题是,战略航空兵并不是万金油。
在丁镇南倡导的新军事学说当中,战略航空兵的缺陷还被放大了。这就是,在一场持续时间极为短暂的大规模战争,甚至是全球大战当中,战略轰炸跟不上战争节奏,其产生的效果很难在战争期间显现出来。
说得简单一点,战略轰炸需要持续足够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比如让敌人因为社会经济体系崩溃而丧失继续战斗的能力。
显然,由新军事学说预测的未来战争,都不会持续多久。
这样一来,就得重点发展战术航空兵。
李天凌就是战术航空兵的主要支持者,他在西北战区遇到的麻烦,主要就来自战略航空兵的那些将领。
哪怕得到施授良的支持,李天凌也未必能让空军的高级将领俯首帖耳。
毕竟,以战略航空兵为主是李云翔确立的建军方略,就算是李云翔的孙子,也不能背道而驰。
显然,南方次大陆这边,就没那么复杂了。
帝国空军司令部一直不太重视南方次大陆战场,毕竟在南部战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海军。
可见,李天凌积极参与南方次大陆的作战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边的战斗,证明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从而让轰炸机发挥更大的价值,增强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
要说的话,不管是在波沙湾,还是在大陆腹地,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早就得到证明。
哪怕地面部队依然能够左右战局发展,特别是装甲部队,可是在绝大部分时候,是空中力量决定胜败。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刚刚结束的阿斯特拉罕保卫战。
在会战的初期,东方联军简直是全面溃退,很快就丢掉半个城市。接下来,正是依靠帝国空军的全力投入,才稳住阵脚,随后还连续粉碎西陆军团发起的3次大规模进攻,守住河口三角洲防线。在此后的鏖战中,帝国空军依然是中流砥柱,不但协助地面部队守住剩下的半个城区,还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如果没有帝国空军的巨大投入,阿斯特拉罕在9月底就会沦陷。
只是,在李天凌的眼里,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依然不够强大。
这也可以理解。
像李天凌这样的少壮派空军军官,信奉的是“绝对制空论”,通过空中打击就能够击败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至于地面部队的价值,不过是在战斗结束后,去占领已经变成了废墟的战场。
用空军的话说,陆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不过是维持秩序的保安队。
关键还有,空军要想超过海军与陆军,坐上第一军种的交椅,就得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以目前的情况看,这不是坏事。
只要帝国空军舍得投入,别说是提前发动进攻,哪怕把佯攻当成主攻来打,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因为要去伊堡走马上任,还得会见巴军的高级将领,商讨解决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所以在当天晚上,准确说是28日凌晨,李天凌搭上去伊堡的专机,没在卡拉港逗留。
其实,李天凌直到离开,都没有跟丁镇南单独交流。
至于丁镇南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见面之后,其实是在回到前线司令部,商讨作战行动的时候,李天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航空兵是地面部队的翅膀与守护神,因此在整个作战行动当中,航空兵将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司令部下达的命令。
言外之意,也就是听从丁镇南的调度。
显然,丁镇南之前做的安排,也就是让刘尊山单独找李天凌,明显是多此一举。
关键就是,李天凌并非空手而来。
在11月10日之前,至少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1500架作战飞机,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在巴铁。
这些作战飞机,大部分来自西北战场,包括3个王牌航空队。
“王牌”这个称呼,其实是战时独有。按照传统的定义,只有取得的战果5倍于所装备的作战飞机的总量,才能获得“王牌”的头衔。只是在扩大到攻击机部队,以及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数量迅速增加之后,评定的标准不再限于空战战果,陆军的主战装备与海军的舰艇全都算了进去。
没有改变的是,王牌部队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外,这是3个航空队,而不是航空联队。
其实,“航空队”也是战时编制。
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最大的战术单位就是航空联队,往上是隶属战区司令部的管理机构,以及空军司令部直接管辖的几个兵种司令部。只有在战时,才会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航空队。
严格的说,航空队并不是单一性质的作战编制。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航空队与航空联队最大的差别,至于配备作战飞机的数量,也就是规模,反到不是很明显。
毕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航空联队的兵力规模也能扩大数倍,甚至十数倍。
为了便于管理,减轻维护保养的负担,航空联队往往按作战任务划分,装备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战斗机、攻击机与特种支援飞机来划分航空联队。
这种编制体系,也反过来对帝国空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战-10”与“战-11”。
前面就已提到,“战-11”的研制时间早于“战-10”,而且从一开始就被帝国空军当成主力战斗机看待。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战-10”是“战-11”的单发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10”在立项之初,被空军当成“战-11”的替代品对待,也可以看成是“战-11”的备胎。
关键就是,在招标的时候没有规定“战-10”必须是单发轻型战斗机。
在7个候选机型中,有4个采用双发布局,而且其中2个是重型战斗机,另外2个是中型战斗机。在3个单发布局方案当中,有1个是采用中等推力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由此也不难看出,采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其实就只有2个方案,而且这2个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欢迎。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一向就不喜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战斗机。
结果就是,竞标厂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在最后,还是选择了配备单台大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方案。
关键就是,在“战-10”选型结束之前,“战-11”的设计方案通过空军的审核,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到这个时候,帝国空军才突然变卦,要求“战-10”采用为“战-11”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
显然,此举就是为了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
正是如此,在“战-10”与“战-11”大规模量产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正式进入到混编时代。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一直有“轻重”之分,也就是常说的轻型战斗机联队与重型战斗机联队。采用这种编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时期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几乎没有共同点,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资与设备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员也要掌握两套不同的保障体系。
受此影响,帝国空军还在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以轻型战斗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可见,把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战斗机编在一起,不但无法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即便需要混编,也是按机型组建大队,从而让后勤保障分开进行。
也就是“战-10”与“战-11”的出现,让战斗机混编成为了可能。
当然,实战也证明,在不对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按作战需要将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编在一起,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让两种不同的作战平台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是,在实战当中,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的编制体系,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战使用较为单一,缺少战术灵活性,在遇到复杂任务需求的时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战部队。
这个问题,在大陆战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个联队的百余架作战飞机,结果因为编制的限制,得安排2个联队,甚至是3个联队。
其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帝国空军才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了航空队。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队里,会根据作战需求,编入数量不等的任务分队,并且在任务分队下面设置大队。虽然大部分时候,1支分队就只有2个大队,甚至是1个大队,但是一般不会对任务分队的数量做严格限制,因此在编制规模与具体编成上,航空队其实是非常的灵活。
关键还有,这种“灵活”可以根据部署地点与任务性质进行调整。
比如1支航空队在波沙湾作战的时候,配备500架作战飞机,有400架攻击机,而在转移到西北战区,参与大陆战场方向上的战斗时,作战飞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击机的数量却减少到200架。
做这样的调整,也就只是对任务分队进行重新编组。
当然,在这一套编制体系内,核心不再是作战飞机,而是以指挥机构为首的地面保障与支援体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队里,都有一支独立的保障队伍。
该队伍的任务,不是为作战飞机提供服务,而是为人员提供服务,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础设施,并且在任务期间为其他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还要承担空队的安全保卫工作。
显然,航空队这种编制体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强,航空队的战斗力就有多强。
要说的话,以后勤为本也正是现代战争的特色。
其实,航空队这种灵活的编制体系跟“远征混成联队”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是规模更大。
帝国空军当初组建“远征混成联队”,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战体系。
虽然在“远征混成联队”里面编入了战略轰炸机,而在航空队,依然以战术飞机与支援飞机为主,暂时没有编入战略轰炸机,但是就整个体系而言,把战略轰炸机编入航空队并无难度可言。
此前,帝国空军不过是欠缺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的理由。
在大陆战场上,战略轰炸主要针对战线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间的高价值军事目标,而且轰炸机主要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需要突破敌方防空网的需求,一般都是临时安排该方向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没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毕竟这会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难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陆,情况就不一样了。
针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特别是战争初期,针对的大多是浅纵深目标,尤其是高价值的军事目标。
关键还有,空军的巡航导弹一直都不够用,因此在对付浅纵深目标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或者是精确制导炸弹,轰炸机得在较近的距离上投弹,也就需要提供更加严密的保护。
当然,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协同作战的效率。
比如,在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不但需要安排战斗机护航,还得派电子攻击机压制敌人的警戒雷达,甚至要出动防空压制战斗机对付敌人的防空系统,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轰炸机的战损率。
如果频繁的动用轰炸机执行浅纵深打击任务,就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李天凌来南方次大陆的一个任务,即在这边搞实验,探索让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协同作战的可能。
虽然李天凌没有说,但是丁镇南知道,他这么积极,肯定有别的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空军的内部矛盾。
从李云翔开始,帝国空军就一直以战略航空兵为主,还始终以“战略打击能力”为头号卖点。事实上,这也是向帝国海军叫板的主要筹码,即帝国空军是在帝国海军之外,唯一能对敌国实施战略打击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秉承以战略航空兵为主的发展线路,帝国空军才有现在的规模。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轰炸机性能的提升,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愈发强大,并且全面超越了海军。
可问题是,战略航空兵并不是万金油。
在丁镇南倡导的新军事学说当中,战略航空兵的缺陷还被放大了。这就是,在一场持续时间极为短暂的大规模战争,甚至是全球大战当中,战略轰炸跟不上战争节奏,其产生的效果很难在战争期间显现出来。
说得简单一点,战略轰炸需要持续足够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比如让敌人因为社会经济体系崩溃而丧失继续战斗的能力。
显然,由新军事学说预测的未来战争,都不会持续多久。
这样一来,就得重点发展战术航空兵。
李天凌就是战术航空兵的主要支持者,他在西北战区遇到的麻烦,主要就来自战略航空兵的那些将领。
哪怕得到施授良的支持,李天凌也未必能让空军的高级将领俯首帖耳。
毕竟,以战略航空兵为主是李云翔确立的建军方略,就算是李云翔的孙子,也不能背道而驰。
显然,南方次大陆这边,就没那么复杂了。
帝国空军司令部一直不太重视南方次大陆战场,毕竟在南部战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海军。
可见,李天凌积极参与南方次大陆的作战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边的战斗,证明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从而让轰炸机发挥更大的价值,增强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
要说的话,不管是在波沙湾,还是在大陆腹地,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早就得到证明。
哪怕地面部队依然能够左右战局发展,特别是装甲部队,可是在绝大部分时候,是空中力量决定胜败。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刚刚结束的阿斯特拉罕保卫战。
在会战的初期,东方联军简直是全面溃退,很快就丢掉半个城市。接下来,正是依靠帝国空军的全力投入,才稳住阵脚,随后还连续粉碎西陆军团发起的3次大规模进攻,守住河口三角洲防线。在此后的鏖战中,帝国空军依然是中流砥柱,不但协助地面部队守住剩下的半个城区,还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如果没有帝国空军的巨大投入,阿斯特拉罕在9月底就会沦陷。
只是,在李天凌的眼里,空军的战场统治能力依然不够强大。
这也可以理解。
像李天凌这样的少壮派空军军官,信奉的是“绝对制空论”,通过空中打击就能够击败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至于地面部队的价值,不过是在战斗结束后,去占领已经变成了废墟的战场。
用空军的话说,陆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不过是维持秩序的保安队。
关键还有,空军要想超过海军与陆军,坐上第一军种的交椅,就得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以目前的情况看,这不是坏事。
只要帝国空军舍得投入,别说是提前发动进攻,哪怕把佯攻当成主攻来打,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