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扩建长安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小说旗 www.xs7.info,最快更新南北朝之征伐天下最新章节!
“没想到长安竟如此破败。”
视察过长安城,让卫朔大失所望。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座狭小、破败的城池,竟是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八水长安?
隆安元年五月,当刘牢之率军南下平叛之际,关中却悄然拉开了大建设序幕。
除了整修成国渠等多项水利工程外,其中扩建长安城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更准确了解长安,卫朔不顾酷日炎炎,带着崔宏来了个实地勘察。
结果大出意外,长安城不仅残破,且面积狭小,完全与名都地位不相匹配。
见状,旁边崔宏不由笑道:“主公看起来很失望?”
“确实有点儿出乎预料,朔没想到长安竟残破至此。”卫朔唏嘘道。
“没办法,从汉室东移,失去国都地位始,长安就不断衰落。”
“除了前秦统治时,有过短暂复兴外,长安已衰落了数百年。”
“原本富丽堂皇的宫殿,早毁于战火当中。”
众人围绕着长安城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了城东南。
卫朔站在一处微微隆起的高坡处,凝眉沉思起来,忽然他的目光被坡南大片开阔地吸引。
“玄伯公,你说将来我们在那里建一座新长安如何?”
“哪里?龙首原以南?”
“龙首原?原来这里就是龙首原?!”卫朔若有所思道。
一提起龙首原,他倒是回忆起来有关长安城的历史。
说起来,汉长安和唐长安并非同一座城。
其中汉长安在渭水以南、龙首原以北,而唐长安却在龙首原以南、汉长安东南。
上大学期间,他曾去西安旅游,曾听导游介绍过这段历史。
据说,当年隋文帝杨坚嫌汉长安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等日常设施严重不畅,又不易修复。
于是,隋文帝就命人在龙首原以南另建了一座新城,号大兴城。
想到这儿,卫朔一下子兴奋起来,决心效仿隋文帝。
“长安旧城临近渭水,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
“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引水交通都很方便,完全可以作为新城城址。”
“嗯,主公所言倒也在理。”崔宏暗暗一琢磨,觉得卫朔提议十分可行。
“反正都要扩建长安,与其费尽心机对旧城大动干戈,不如另建新城。”
“旧城改造也不能放松,不过正如玄伯公所言,有了新城,旧城确实无需再大动干戈。”
“按朔设想,未来旧长安、霸城、咸阳乃新城之卫星城。”
“卫星城?何为卫星城?”崔宏对大都护口中时而冒出几个新鲜名词早见怪不怪。
“所谓卫星城,即中心城市周边具有单一功能的城池。”
“以咸阳为例,由于其跨渭水两岸,有水利之便,将来可打造成关中工业基地。”
“长安旧城则可改造成民居、商业活动中心,而霸城则是未来学堂城。”
……
隆安元年五月,在江东局势风云突变时,关中却是一片难得的和平景象。
在关陇世家支持下,加上多项利民政策,河西已逐渐在关中站稳脚跟。
而移镇长安这个话题,也随之被不断提起。
其背后推手,自然是一众关陇世家。
在很多人眼中,姑臧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接下来该长安肩负起责任。
当然了,即便关陇世家不提,移镇长安也在卫朔计划当中。
不过,那必须是在完成长安扩建之后。
在考察结束后,卫朔立即召集众人商议新城建设事宜。
因为以宋繇、崔浩为首的都护府官员尚未迁入关中,卫朔只好暂时让崔宏、贾虔等刺史府官员协助他处理公务。
见卫朔进来,众人齐身行礼道:“臣等见过主公。”
“诸位不必多礼,大家都辛苦了,且坐下说话。”
“今日将大家召来,主要是商量新城扩建事宜。”
“朔以为旧长安城不仅要扩建,还要另建新城,以满足未来需求。”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韦道福、杜坦等关陇子弟更是激动地难以自制。
在他们眼中,这就是在建未来都城,规模自是越宏大越好。
“朔决定在吸取汉长安经验基础上,将新城打造成当世规模最大的城池。”
“预计新城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面积近百平方公里。”
“嘶!近百平方公里?”众人闻言咋舌不已。
须知汉长安面积才三十六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新城将是旧城两倍多。
“考虑到未来长安新城将客商云集,朔意开挖河道,引渭水入长安,以提高交通条件。”
“争取做到让客商可从长安直出渭水,而后入河水,可至洛阳、中原。”
古代交通工具并不多,陆上运输多以牲畜拉车,间或人力,但运量不大。
而运量最大者,莫过于水运。
今卫朔提议在开挖河道,引渭水入长安新城,正是基于现实考虑。
众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自然比卫朔这个半吊子更清楚水运重要性。
新任雍州刺史贾虔更是频频点头道:“主公所言甚是,却不知将开挖几条河道?”
闻言,卫朔伸手一招郭逸,却见对方拿出一张地图,挂在了墙上。
见状众人纷纷起身,一起围拢上来。
“这是未来新城布局,鉴于新城面积巨大,故需开挖六条河道。”
“东西各半,再以河道相连,如此可沟通全城。”
崔宏盯着新城布局图看了片刻,微微皱眉道:“引渭水入城确实是方便交通,不过此举却是利弊难料。”
“玄伯公此言何意?”
“引渭水而入,对新城而言既有利,亦有弊。”
“若遇敌军攻城,只需在上游筑堤坝,再决渭水,而新城水网通谓水,恐怕……”
此言一出,众人悚然惊醒,细细一想可不是么?!
“那以玄伯公之意该当如何?总不能放弃引水工程?”卫朔为难道。
“不不不,那倒不必!”
“臣以为,为防日后敌人以水灌新城,须先在城口设水闸,以阻水沿河道进入。”
“另外,还需将城内河道与城外水、灞水、水等渭水支流水系连通。”
“如此一来,即便遇到敌人决水灌城,也可顺势让水复流回渭水。”
“最后,为了避免万一河道不能及时疏通,臣以为还应在城东南开挖一人工湖。”
“此湖专门用以调节水量,一旦河道水量过多,就可开闸引入湖中。”
“而遇到干旱时节,还可开闸将湖中蓄水引出,以充城内河道。”
“着啊!”卫朔忍不住叫道。
“如此不仅减少新城被水淹之风险,还保障了城内河道水量充足,可谓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众人纷纷献言献策,旁边郭逸带着秘书郎们将众人意见一一记录下来。
最后,卫朔总结道:“新城坐北朝南,在中心建一街,贯穿长安南北,此街即为中轴。”
“城内有六条河道贯穿南北,而河道内外亦设大街贯通南北。”
“如此一来,东西两边各有三条大街与三条河道,均为贯通南北之要道。”
“至于贯通东西之街巷亦如南北一般,共设六条大街。”
“考虑到旧长安格局十分混乱,新城对城内布局有严格规定。”
“城东为文官官邸所在,城西为武官官邸所在,均有街道直通内城,以方便议政。”
“城南以民坊为主,东、西两头各设有市。”
“至于镇西大将军府、都护府、刺史府等府衙全数设在内城。”
“这就是未来长安新城的整体格局,大家觉得怎么样?”
“不错,不错,臣等十分满意。”众人纷纷点头道。
“那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从今日起长安扩建工程正式开始。”
“暂时由本都护亲自担任新城大监,雍州刺史贾虔担任副监,负责具体事务。”
“扩建长安工程浩大,主公预计将耗时多久才能完工?”
卫朔默默估算了一下,历史上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前后共历时十个月。
而之所以能在不到一年内完工,与隋朝大举征发徭役有关。
但眼下关中没那个条件,先不说河西已废除徭役,更别说今关中人口也远不如隋朝。
不过,河西本身却比隋朝更有技术优势,如水泥、机械等,都令隋朝难以企及。
两相一对比,卫朔觉得河西耗费的时间,即使不会比隋朝更少,却也不会多多少。
于是,他略一沉吟道:“若是资金充足,朔以为一年之内当能完工。”
众人一想到再有一年时间,一个崭新的长安将重现关中,不由振奋不已。
“没想到长安竟如此破败。”
视察过长安城,让卫朔大失所望。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座狭小、破败的城池,竟是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八水长安?
隆安元年五月,当刘牢之率军南下平叛之际,关中却悄然拉开了大建设序幕。
除了整修成国渠等多项水利工程外,其中扩建长安城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更准确了解长安,卫朔不顾酷日炎炎,带着崔宏来了个实地勘察。
结果大出意外,长安城不仅残破,且面积狭小,完全与名都地位不相匹配。
见状,旁边崔宏不由笑道:“主公看起来很失望?”
“确实有点儿出乎预料,朔没想到长安竟残破至此。”卫朔唏嘘道。
“没办法,从汉室东移,失去国都地位始,长安就不断衰落。”
“除了前秦统治时,有过短暂复兴外,长安已衰落了数百年。”
“原本富丽堂皇的宫殿,早毁于战火当中。”
众人围绕着长安城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了城东南。
卫朔站在一处微微隆起的高坡处,凝眉沉思起来,忽然他的目光被坡南大片开阔地吸引。
“玄伯公,你说将来我们在那里建一座新长安如何?”
“哪里?龙首原以南?”
“龙首原?原来这里就是龙首原?!”卫朔若有所思道。
一提起龙首原,他倒是回忆起来有关长安城的历史。
说起来,汉长安和唐长安并非同一座城。
其中汉长安在渭水以南、龙首原以北,而唐长安却在龙首原以南、汉长安东南。
上大学期间,他曾去西安旅游,曾听导游介绍过这段历史。
据说,当年隋文帝杨坚嫌汉长安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等日常设施严重不畅,又不易修复。
于是,隋文帝就命人在龙首原以南另建了一座新城,号大兴城。
想到这儿,卫朔一下子兴奋起来,决心效仿隋文帝。
“长安旧城临近渭水,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
“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引水交通都很方便,完全可以作为新城城址。”
“嗯,主公所言倒也在理。”崔宏暗暗一琢磨,觉得卫朔提议十分可行。
“反正都要扩建长安,与其费尽心机对旧城大动干戈,不如另建新城。”
“旧城改造也不能放松,不过正如玄伯公所言,有了新城,旧城确实无需再大动干戈。”
“按朔设想,未来旧长安、霸城、咸阳乃新城之卫星城。”
“卫星城?何为卫星城?”崔宏对大都护口中时而冒出几个新鲜名词早见怪不怪。
“所谓卫星城,即中心城市周边具有单一功能的城池。”
“以咸阳为例,由于其跨渭水两岸,有水利之便,将来可打造成关中工业基地。”
“长安旧城则可改造成民居、商业活动中心,而霸城则是未来学堂城。”
……
隆安元年五月,在江东局势风云突变时,关中却是一片难得的和平景象。
在关陇世家支持下,加上多项利民政策,河西已逐渐在关中站稳脚跟。
而移镇长安这个话题,也随之被不断提起。
其背后推手,自然是一众关陇世家。
在很多人眼中,姑臧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接下来该长安肩负起责任。
当然了,即便关陇世家不提,移镇长安也在卫朔计划当中。
不过,那必须是在完成长安扩建之后。
在考察结束后,卫朔立即召集众人商议新城建设事宜。
因为以宋繇、崔浩为首的都护府官员尚未迁入关中,卫朔只好暂时让崔宏、贾虔等刺史府官员协助他处理公务。
见卫朔进来,众人齐身行礼道:“臣等见过主公。”
“诸位不必多礼,大家都辛苦了,且坐下说话。”
“今日将大家召来,主要是商量新城扩建事宜。”
“朔以为旧长安城不仅要扩建,还要另建新城,以满足未来需求。”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韦道福、杜坦等关陇子弟更是激动地难以自制。
在他们眼中,这就是在建未来都城,规模自是越宏大越好。
“朔决定在吸取汉长安经验基础上,将新城打造成当世规模最大的城池。”
“预计新城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面积近百平方公里。”
“嘶!近百平方公里?”众人闻言咋舌不已。
须知汉长安面积才三十六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新城将是旧城两倍多。
“考虑到未来长安新城将客商云集,朔意开挖河道,引渭水入长安,以提高交通条件。”
“争取做到让客商可从长安直出渭水,而后入河水,可至洛阳、中原。”
古代交通工具并不多,陆上运输多以牲畜拉车,间或人力,但运量不大。
而运量最大者,莫过于水运。
今卫朔提议在开挖河道,引渭水入长安新城,正是基于现实考虑。
众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自然比卫朔这个半吊子更清楚水运重要性。
新任雍州刺史贾虔更是频频点头道:“主公所言甚是,却不知将开挖几条河道?”
闻言,卫朔伸手一招郭逸,却见对方拿出一张地图,挂在了墙上。
见状众人纷纷起身,一起围拢上来。
“这是未来新城布局,鉴于新城面积巨大,故需开挖六条河道。”
“东西各半,再以河道相连,如此可沟通全城。”
崔宏盯着新城布局图看了片刻,微微皱眉道:“引渭水入城确实是方便交通,不过此举却是利弊难料。”
“玄伯公此言何意?”
“引渭水而入,对新城而言既有利,亦有弊。”
“若遇敌军攻城,只需在上游筑堤坝,再决渭水,而新城水网通谓水,恐怕……”
此言一出,众人悚然惊醒,细细一想可不是么?!
“那以玄伯公之意该当如何?总不能放弃引水工程?”卫朔为难道。
“不不不,那倒不必!”
“臣以为,为防日后敌人以水灌新城,须先在城口设水闸,以阻水沿河道进入。”
“另外,还需将城内河道与城外水、灞水、水等渭水支流水系连通。”
“如此一来,即便遇到敌人决水灌城,也可顺势让水复流回渭水。”
“最后,为了避免万一河道不能及时疏通,臣以为还应在城东南开挖一人工湖。”
“此湖专门用以调节水量,一旦河道水量过多,就可开闸引入湖中。”
“而遇到干旱时节,还可开闸将湖中蓄水引出,以充城内河道。”
“着啊!”卫朔忍不住叫道。
“如此不仅减少新城被水淹之风险,还保障了城内河道水量充足,可谓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众人纷纷献言献策,旁边郭逸带着秘书郎们将众人意见一一记录下来。
最后,卫朔总结道:“新城坐北朝南,在中心建一街,贯穿长安南北,此街即为中轴。”
“城内有六条河道贯穿南北,而河道内外亦设大街贯通南北。”
“如此一来,东西两边各有三条大街与三条河道,均为贯通南北之要道。”
“至于贯通东西之街巷亦如南北一般,共设六条大街。”
“考虑到旧长安格局十分混乱,新城对城内布局有严格规定。”
“城东为文官官邸所在,城西为武官官邸所在,均有街道直通内城,以方便议政。”
“城南以民坊为主,东、西两头各设有市。”
“至于镇西大将军府、都护府、刺史府等府衙全数设在内城。”
“这就是未来长安新城的整体格局,大家觉得怎么样?”
“不错,不错,臣等十分满意。”众人纷纷点头道。
“那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从今日起长安扩建工程正式开始。”
“暂时由本都护亲自担任新城大监,雍州刺史贾虔担任副监,负责具体事务。”
“扩建长安工程浩大,主公预计将耗时多久才能完工?”
卫朔默默估算了一下,历史上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前后共历时十个月。
而之所以能在不到一年内完工,与隋朝大举征发徭役有关。
但眼下关中没那个条件,先不说河西已废除徭役,更别说今关中人口也远不如隋朝。
不过,河西本身却比隋朝更有技术优势,如水泥、机械等,都令隋朝难以企及。
两相一对比,卫朔觉得河西耗费的时间,即使不会比隋朝更少,却也不会多多少。
于是,他略一沉吟道:“若是资金充足,朔以为一年之内当能完工。”
众人一想到再有一年时间,一个崭新的长安将重现关中,不由振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