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时尚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小说旗 www.xs7.info,最快更新明朝好丈夫最新章节!
在座的内阁三人,都可谓是理学大家,现在遇到这么一遭事,自然是义愤填膺,谢迁是直肠子,雷厉风行,这一次明学又碰到了他的痛脚,自然不愿意客气。
刘健显然心动了,他坐在案头之后,脸色阴晴不定,似乎也有立即反击的意思。
想了想,刘健的目光落在李东阳身上:“宾之意下如何?”
无论怎么说,李东阳都是内阁之中最聪明的人,他的意见不容忽视,况且这么大的事,内阁必须齐心合力,所以事先问问李东阳是必要的程序。
李东阳吁了口气,报纸他也看了,他的心情比刘健等人更复杂,这个所谓的明学,说是学术之争,表面上看是要嚷着崇古明理,其实说的透彻一些,他们代表了新兴阶层的利益。
这个利益阶层,如今正以无以伦比的速度飞快的膨胀,所谓崇古,其实不过是打着这个名义向与他们利益完全相悖的理学思想进行攻击的手段而已。
不过显然这个明学,也渐渐在完善他的理学基础,他们专注在崇古方面做文章,其实就是借着三皇五帝来否认现在理学所构建的世界,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三皇五帝时期的各种故事,就是拿这些故事来当今这个世界做对比,比如那个时代,甚至有女人当权,从而否认男尊女卑,比如那个时代,世上只有圣贤和小人的区别,这就借以表示士农工商的等级结构很不合理。总而言之,他们是打着正本清源的旗号对理学进行反攻倒算,用倾向商贾的明学来打倒士绅的理学宝典。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阴谋了,而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斗争,这个新兴的群体,财力雄厚,以贵族和商贾为代表。以廉国公柳乘风为中心,虽然并未掌握朝局,可是实力已经不俗。
李东阳心里忍不住在苦笑。刘健他们毕竟还没有看穿这件事的本质,所谓的明学只是表象,所谓的崇古也只是借口。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只是工具,真正的问题是这日益壮大的新兴阶层,士绅阶层明显在猥琐,而这个阶层分明在不断的壮大,单纯打压住明学徒劳无益,朝廷一日不改变现在的国策,一日不把这个阶层死死的打压下去,今日有明学,明日就会有义学。迟早有一日,会将理学彻底打倒。单纯打压明学,没有一点用处。
可是这种话,李东阳知道自己不能说,他沉默了片刻。道:“国家正在多难之秋,眼下宁王反叛在即,朝廷应当将精力放在平叛上去,若是内部动荡,只会让宁王有机可趁,为社稷计。还是暂时引而不发的好,先处置了宁王,其他的事,徐徐图之也不算晚。”
李东阳的意见很清晰了,现在时机不对,还是不宜动手的好。
谢迁不满的道:“这是那柳乘风挑起来的事,他居心叵测,起先弄了个倡议局,原本老夫还当他是为了平叛着想,谁知竟是暗藏鬼胎,他能挑事,我们难道就非要顾全这大局,无动于衷?”
刘健却是踟躇不定了,一时拿捏不了主意,李东阳趁热打铁道:“他们能胡闹,可是我等身负皇恩,担着的多大的干系,也能和他胡闹吗?”
谢迁仍是不服,道:“这不是胡闹,若是暂时姑息,待这明学借助报纸坐大,到时就算是想要动手,只怕也是迟了。”
李东阳深看谢迁一眼,慢悠悠的道:“除掉了明学,有什么用?商贾们还在,成国公、廉国公这些人还在,今日会有明学,明日就会有义学,除的过来吗?”
刘健的眼中,突然闪露出了一丝恐怖之色,李东阳最终还是把话说透了,可是这句敞开天窗来的亮话,让刘健终于明白到了什么,最大的问题不是明学,而是柳乘风,而是成国公,还有那张家兄弟为代表的一群贵族,围绕着这些贵族,是一大群的大商贾,这些人虽说政治地位不高,可是财力雄厚,有无数的钱财,而且随着聚宝楼的出现,使得商贾的交流日益增多,商贾们强强联合,实力已经不容小觑,除非将他们全部打倒,否则所谓的明学,简直就是个笑话。
刘健眼睛眯了起来,无力的道:“宾之说的对,不错,现在确实不宜动手,只伤及皮毛,对我们没有好处,要从长计议才好……报纸的威力开始显现,明学这边不断的鼓噪,一开始是一篇文章出现,此后渐渐开花结果,有的报纸甚至除了刊载宁王的文章之外,其余的文章里都充塞了明学的文章。
各种抨击理学的文章越来越多,五花八门,正本清源、崇古明理的口号震天的响。
一开始,还只是一些明学学子做先锋,可是到了后来,到了后来,一些失意的读书人也参与了这个滚滚潮流,士人虽然尊贵,可是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享受这好处的,有人失意,就会有不满,有不满,就难免会落井下石。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报纸的风向,若说一开始,报纸还只是在倡议局的指导下偏袒明学,可是到了后来就满不是这么回事了,报馆的东家也是商贾,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当看到明学的理论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明学一边,于是不少报馆的东家已经下了严令,版面之中,必须有多少篇明学文章,报馆里的总编和寻常编辑自然也有怨言,他们的利益在这件事上和他们的东家分明是有冲突的,不满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当有人不满的时候,东家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不按自己心意的总编、编辑辞了,而新换上来的却多是明学的读书人,于是所有的报馆几乎都经历了大洗牌,理学彻底失守,而明学学子获益也是极大,渐渐掌控了舆论大权。
在这种风气之下,丑化理学已经成了风尚,而渐渐有不少读书人明白,加入明学的好处也是巨大的,毕竟这年头,读书人上升的途径并不多,若是不中科举,那么一辈子只能做个穷酸秀才了,秀才的政治地位虽然高,若是家境好的倒也罢了,可要是家境不好,就难免有些拮据了。
可是明学的学子不同,如今市场上,明学学子大多混的如鱼得水,比如说报馆的工作,对于那些科举无望的学子来说,能进报馆,每年有不菲的收入,还颇受人尊敬,这在大多数读书人眼里绝对是香饽饽,而如今,明学学子进入报馆显然比理学多了不少的优势。
不只如此,几个大商贾联合的商行也打算在各地建立明学学馆,现在也在大肆招募教谕和博士,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商贾们正在大力赞助明学,明学的一些大儒,如今已经成了风云一时的大人物,四处都有人捧场,据说江南那边一个明学大儒打算入京,这消息传来,便有商贾为他提供了公馆,给他安排好了住宿,甚至还有沿途的车马在江南那边也由人备好,大儒到了京师,自然要授课,授课就需要场地,有人直接租了京师最大的茶馆,修葺一新供这位大儒使用。
恰恰相反,理学中的人就寒酸的多了,不少人穷困潦倒,有些投机倒把的,索性摇身一变,开始为明学添砖加瓦,也开始修起明学,并开始做起充实明学理论的事来。
迎春坊那边,也开始由几个大商贾联合建了一处明学学堂,供那些明学的读书人聚集和授课,一时之间,明学成了时尚,在年轻的读书人中很是风行。
这个结果,显然让不少人措手不及,甚至连柳乘风和朱夫子,都没有想到事情最后会变成这个结果,不得不说,这一次的斩获很大,在获得商贾的支持之后,明学开始进行各种包装,渐渐成了时尚的代名词,而理学虽是树大根深,可毕竟已经垂垂老矣,天下的不少流派学说,也渐渐都向明学靠拢。
只不过……柳乘风还是有自知之明,所谓的风尚是没有用的,绝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理学出身,而且都是最顽固的保守份子,这些人现在没有动静,并不代表他们对眼下的乱局认可,只是他们一向谨慎慎微,还没有到站出来表态的时机,这些人一旦动手,明学仍然处在极其微弱的地位,甚至不堪一击。
不过……那又如何,柳乘风才不管这么多,既然他已经决心把明学从铁笼中放出来,自然也早就预料到在明学的风行背后,必将承受一场暴风雨了……第一章送到。求月票。RQ
在座的内阁三人,都可谓是理学大家,现在遇到这么一遭事,自然是义愤填膺,谢迁是直肠子,雷厉风行,这一次明学又碰到了他的痛脚,自然不愿意客气。
刘健显然心动了,他坐在案头之后,脸色阴晴不定,似乎也有立即反击的意思。
想了想,刘健的目光落在李东阳身上:“宾之意下如何?”
无论怎么说,李东阳都是内阁之中最聪明的人,他的意见不容忽视,况且这么大的事,内阁必须齐心合力,所以事先问问李东阳是必要的程序。
李东阳吁了口气,报纸他也看了,他的心情比刘健等人更复杂,这个所谓的明学,说是学术之争,表面上看是要嚷着崇古明理,其实说的透彻一些,他们代表了新兴阶层的利益。
这个利益阶层,如今正以无以伦比的速度飞快的膨胀,所谓崇古,其实不过是打着这个名义向与他们利益完全相悖的理学思想进行攻击的手段而已。
不过显然这个明学,也渐渐在完善他的理学基础,他们专注在崇古方面做文章,其实就是借着三皇五帝来否认现在理学所构建的世界,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三皇五帝时期的各种故事,就是拿这些故事来当今这个世界做对比,比如那个时代,甚至有女人当权,从而否认男尊女卑,比如那个时代,世上只有圣贤和小人的区别,这就借以表示士农工商的等级结构很不合理。总而言之,他们是打着正本清源的旗号对理学进行反攻倒算,用倾向商贾的明学来打倒士绅的理学宝典。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阴谋了,而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斗争,这个新兴的群体,财力雄厚,以贵族和商贾为代表。以廉国公柳乘风为中心,虽然并未掌握朝局,可是实力已经不俗。
李东阳心里忍不住在苦笑。刘健他们毕竟还没有看穿这件事的本质,所谓的明学只是表象,所谓的崇古也只是借口。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只是工具,真正的问题是这日益壮大的新兴阶层,士绅阶层明显在猥琐,而这个阶层分明在不断的壮大,单纯打压住明学徒劳无益,朝廷一日不改变现在的国策,一日不把这个阶层死死的打压下去,今日有明学,明日就会有义学。迟早有一日,会将理学彻底打倒。单纯打压明学,没有一点用处。
可是这种话,李东阳知道自己不能说,他沉默了片刻。道:“国家正在多难之秋,眼下宁王反叛在即,朝廷应当将精力放在平叛上去,若是内部动荡,只会让宁王有机可趁,为社稷计。还是暂时引而不发的好,先处置了宁王,其他的事,徐徐图之也不算晚。”
李东阳的意见很清晰了,现在时机不对,还是不宜动手的好。
谢迁不满的道:“这是那柳乘风挑起来的事,他居心叵测,起先弄了个倡议局,原本老夫还当他是为了平叛着想,谁知竟是暗藏鬼胎,他能挑事,我们难道就非要顾全这大局,无动于衷?”
刘健却是踟躇不定了,一时拿捏不了主意,李东阳趁热打铁道:“他们能胡闹,可是我等身负皇恩,担着的多大的干系,也能和他胡闹吗?”
谢迁仍是不服,道:“这不是胡闹,若是暂时姑息,待这明学借助报纸坐大,到时就算是想要动手,只怕也是迟了。”
李东阳深看谢迁一眼,慢悠悠的道:“除掉了明学,有什么用?商贾们还在,成国公、廉国公这些人还在,今日会有明学,明日就会有义学,除的过来吗?”
刘健的眼中,突然闪露出了一丝恐怖之色,李东阳最终还是把话说透了,可是这句敞开天窗来的亮话,让刘健终于明白到了什么,最大的问题不是明学,而是柳乘风,而是成国公,还有那张家兄弟为代表的一群贵族,围绕着这些贵族,是一大群的大商贾,这些人虽说政治地位不高,可是财力雄厚,有无数的钱财,而且随着聚宝楼的出现,使得商贾的交流日益增多,商贾们强强联合,实力已经不容小觑,除非将他们全部打倒,否则所谓的明学,简直就是个笑话。
刘健眼睛眯了起来,无力的道:“宾之说的对,不错,现在确实不宜动手,只伤及皮毛,对我们没有好处,要从长计议才好……报纸的威力开始显现,明学这边不断的鼓噪,一开始是一篇文章出现,此后渐渐开花结果,有的报纸甚至除了刊载宁王的文章之外,其余的文章里都充塞了明学的文章。
各种抨击理学的文章越来越多,五花八门,正本清源、崇古明理的口号震天的响。
一开始,还只是一些明学学子做先锋,可是到了后来,到了后来,一些失意的读书人也参与了这个滚滚潮流,士人虽然尊贵,可是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享受这好处的,有人失意,就会有不满,有不满,就难免会落井下石。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报纸的风向,若说一开始,报纸还只是在倡议局的指导下偏袒明学,可是到了后来就满不是这么回事了,报馆的东家也是商贾,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当看到明学的理论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明学一边,于是不少报馆的东家已经下了严令,版面之中,必须有多少篇明学文章,报馆里的总编和寻常编辑自然也有怨言,他们的利益在这件事上和他们的东家分明是有冲突的,不满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当有人不满的时候,东家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不按自己心意的总编、编辑辞了,而新换上来的却多是明学的读书人,于是所有的报馆几乎都经历了大洗牌,理学彻底失守,而明学学子获益也是极大,渐渐掌控了舆论大权。
在这种风气之下,丑化理学已经成了风尚,而渐渐有不少读书人明白,加入明学的好处也是巨大的,毕竟这年头,读书人上升的途径并不多,若是不中科举,那么一辈子只能做个穷酸秀才了,秀才的政治地位虽然高,若是家境好的倒也罢了,可要是家境不好,就难免有些拮据了。
可是明学的学子不同,如今市场上,明学学子大多混的如鱼得水,比如说报馆的工作,对于那些科举无望的学子来说,能进报馆,每年有不菲的收入,还颇受人尊敬,这在大多数读书人眼里绝对是香饽饽,而如今,明学学子进入报馆显然比理学多了不少的优势。
不只如此,几个大商贾联合的商行也打算在各地建立明学学馆,现在也在大肆招募教谕和博士,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商贾们正在大力赞助明学,明学的一些大儒,如今已经成了风云一时的大人物,四处都有人捧场,据说江南那边一个明学大儒打算入京,这消息传来,便有商贾为他提供了公馆,给他安排好了住宿,甚至还有沿途的车马在江南那边也由人备好,大儒到了京师,自然要授课,授课就需要场地,有人直接租了京师最大的茶馆,修葺一新供这位大儒使用。
恰恰相反,理学中的人就寒酸的多了,不少人穷困潦倒,有些投机倒把的,索性摇身一变,开始为明学添砖加瓦,也开始修起明学,并开始做起充实明学理论的事来。
迎春坊那边,也开始由几个大商贾联合建了一处明学学堂,供那些明学的读书人聚集和授课,一时之间,明学成了时尚,在年轻的读书人中很是风行。
这个结果,显然让不少人措手不及,甚至连柳乘风和朱夫子,都没有想到事情最后会变成这个结果,不得不说,这一次的斩获很大,在获得商贾的支持之后,明学开始进行各种包装,渐渐成了时尚的代名词,而理学虽是树大根深,可毕竟已经垂垂老矣,天下的不少流派学说,也渐渐都向明学靠拢。
只不过……柳乘风还是有自知之明,所谓的风尚是没有用的,绝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理学出身,而且都是最顽固的保守份子,这些人现在没有动静,并不代表他们对眼下的乱局认可,只是他们一向谨慎慎微,还没有到站出来表态的时机,这些人一旦动手,明学仍然处在极其微弱的地位,甚至不堪一击。
不过……那又如何,柳乘风才不管这么多,既然他已经决心把明学从铁笼中放出来,自然也早就预料到在明学的风行背后,必将承受一场暴风雨了……第一章送到。求月票。RQ